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华纳国际榕政综〔2009〕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9年6月22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
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二OO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福州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一、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福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华纳国际二、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执行省委、省政府、市委的决议、决定,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市人民政府工作的准则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
华纳国际市人民政府工作的要求是,认真落实“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四个关键”的实践要求、“四求先行”的实践方向,以“海西应先行、福州走前头”为实践载体,突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重点、重心作用,坚持“四责”,发挥“四力”,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打基础、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
第二章组成人员职责
华纳国际四、市人民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各局局长、各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五、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法律和法规华纳国际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加快发展、依法行政、讲求实效、从严治政的责任;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求真务实,勤勉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
市长出国(境)访问或出差期间,可委托常务副市长主持市人民政府工作。
七、市长召集和主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华纳国际八、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人民政府进行外事活动。对于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市长报告;对于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向市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的工作,要同有关副市长商量决定。
华纳国际九、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协助市长分管有关方面工作。
华纳国际十、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实行局长(主任)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省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要着眼政府工作全局,依法行使职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精诚团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切实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
市审计局在市长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华纳国际、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华纳国际第三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华纳国际十一、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华纳国际十二、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四、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
十五、围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有效发挥不同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有效规范公共服务行为,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